跳到主要內容

《我所看見的未來》:一場預言漫畫與現實災難的驚人交會

 

'future predictions' and 'prophetic dreams'

📌溫馨提醒:本篇內容部分為創作與推測分析,資料來源結合漫畫原作與社群觀察,不代表實際事件或科學立場。若你對未來有興趣,請耐心看完,我們將帶你走進一場震撼與謎團交錯的「夢境預言」世界。


本作背景簡介:作者與神秘預言漫畫的誕生

《我所看見的未來》(日語:私が見た未来)是日本漫畫家龍樹諒(日語:竜樹諒,原名:たつきりょう)於1999年所發表的一部短篇漫畫作品。起初只是一本彙整了作者「夢境體驗」的漫畫,沒想到多年後竟意外引起大規模討論,原因是:其中一則「夢境預言」與東日本大地震高度吻合。

漫畫描述龍樹諒多次夢見重大災難,並將這些夢境詳細記錄成圖文,當時並未引起太大迴響。但就在2011年,日本發生東日本大地震後,人們赫然發現,這本漫畫的「封面」赫然寫著——

「2011年3月大災難預言成真」

而這段文字,正是本書引爆都市傳說討論的開端。




震撼全網的封面預言:2011年3月大災難

這句「2011年3月,大災難發生」出現在1999年發行的原版漫畫封面上,引發大量關注。尤其是在2011年地震發生後,這本絕版作品迅速被網友翻出,一時之間成為話題核心,甚至登上各大預言討論區。

有人認為這是單純的巧合,也有人認為龍樹諒具備預知能力。更有陰謀論者指出:此書早已被列入「禁書」之列。

後來,在2021年,龍樹諒以同樣主題推出修訂版《我所看見的未來 完全版》,補充更多夢境細節與推論,明確強調他將所有預言都建立在夢中影像中。




夢境預言與「5的倍數規律」:神秘時間序列?

在網路社群中,有讀者發現龍樹諒的夢境似乎都遵循某種「5的倍數」規律。例如:

  • 1996年夢見「2011年」災難

  • 漫畫於1999年出版(與下一場災難相差約12年)

  • 他預言「下一場大災難將在2025年7月」

這些時間點令人不寒而慄,因為根據《完全版》中的補充描述,他聲稱自己「夢見了另一場足以改變世界的大災難」,地點雖未明言,但不少讀者猜測與日本或環太平洋地區有關。

這個「5的倍數」理論在論壇與YouTube上廣為流傳,有人甚至比對其他預言家的內容,企圖拼湊出共同的時間軸。



漫畫中的符號與隱喻:真相藏在圖中?

除了具體的時間預言外,龍樹諒的漫畫中也藏有許多神秘的圖像符號。例如:

  • 重複出現的「黑影女性」:似乎象徵死亡或災難的引路者

  • 出現頻繁的「水災」、「海嘯」、「火焰」圖像:與地震、海嘯有強烈聯想

  • 畫中曾提及「夢中被限制移動、看不見太陽」等畫面:與核災、生化災害等陰謀論串聯

這些畫面帶有強烈的潛意識符號學意味,也有分析者認為,這些圖像或許來自集體潛意識,而非單一作者的想像,甚至與榮格心理學的「原型概念」呼應。




與現實世界的驚人巧合:只是運氣還是……

許多讀者最無法忽視的,是這部漫畫與現實世界的「太多巧合」。除了東日本大地震外,還包括:

  • 作者夢見的「醫療恐慌」與後來的COVID-19疫情形成對照

  • 《完全版》中描寫的「情報封鎖與監控社會」像極了近年全球科技巨頭壟斷輿論的現象

  • 2025年預言與近期天災頻傳、極端氣候現象產生隱約對應

這些內容不僅再次炒熱「預言漫畫」的討論,也讓人懷疑:到底是漫畫模仿現實,還是現實追上了漫畫的想像?




社群與大眾反應:禁書、炒作還是真實?

本作被稱為「日本最具真實性的都市傳說預言漫畫」,在推特、YouTube與Reddit等平台皆可見大量討論,話題包括:

  • 有人聲稱原版漫畫一度無法在拍賣平台上販售

  • 二手書價格飆漲至數十萬日圓

  • 有讀者懷疑:龍樹諒可能接受了某種「封口協議」,因此作品無法繼續出版

  • 甚至有陰謀論者將龍樹諒與其他預言家(如松原照子、比利邁爾)進行交叉比對




如果2025年真有災難,我們能做什麼?

回到核心問題:假如這一切都不是巧合,那麼2025年真的會如《我所看見的未來》中所預言——出現一場改變世界的大災難嗎?

我們無法證實,但可以準備。這篇漫畫或許不是準確的預言,而是一種提醒。無論你是否相信預知夢,這部作品都成功讓我們反思:

  • 科技與自然的脆弱平衡

  • 我們對「未來」的想像力與行動力

  • 社會資訊控制的潛在風險




結語:預言的意義,不在正確,而在警示

《我所看見的未來》之所以能引起共鳴,不只是因為它「準」,而是它讓我們看到一種未被說出口的集體焦慮。

漫畫的恐懼感不是來自災難本身,而是那種「我們早已知道卻什麼都做不了」的無力感。而這種感受,是所有都市傳說最真實的共鳴點。


👉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,別忘了追蹤我,獲取更多都市傳說、歷史謎團和神秘現象的精彩內容!也歡迎留言討論你的看法!🔍👻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規則怪談—第十三號規則:不能閱讀的紙條

 

秦始皇陵的未解之謎:星際科技、永生工程與來自地底的宇宙訊號

Slender Man 的真相:揭開瘦長人的起源、真實事件及都市傳說解析

 

《月讀之館傳說:穿越時空的禁書圖書館》

 

《阿卡西紀錄:你的人生是否早已被寫好?》

  📌 溫馨提醒 以下內容為結合都市傳說、神秘學與創作敘事的綜合推論,請以開放態度閱讀。本篇將帶你走進「阿卡西紀錄」的神秘世界,從靈魂記憶到命運劇本,挑戰你對自由意志的理解。 被記錄的命運:她夢見了一個從未去過的圖書館 那個夢已經連續出現三個月。 張蕾,一位從事行銷工作的台北女子,每次入睡後,總會出現在一座巨大無比的圖書館裡。天花板高得像教堂,書架筆直延伸至視線盡頭,每一本書都彷彿有光微微閃爍。 但奇怪的是,她走進去時,書上沒有書名,卻可以「感受到內容」。其中一本書,她每次拿起來翻閱時,總會讀到一段似曾相識的故事——她自己的過去:童年的火災、初戀的失敗、還有三年前失業時的崩潰。 直到第三十二晚,她看到書本的下一頁。上面寫著:「她會因為知道得太多,而被迫忘記這一切。」 她驚醒了,流著冷汗,手機的鬧鐘還沒響。可心裡的那種「被觀察的感覺」卻久久不散。 「那到底是什麼地方……為什麼我過去的一切都寫在裡面?」 她開始搜尋關鍵字:夢境中的圖書館、命運、靈魂、宇宙資料庫。直到一個陌生詞彙躍入眼簾—— 阿卡西紀錄 。 阿卡西紀錄是什麼?來自宇宙的靈魂資料庫 「Akasha」這個詞,源自梵文,意為「空」或「乙太」,是古印度哲學中構成宇宙的五大元素之一(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)。在神祕學中,「阿卡西紀錄」被視為一種超越時空的能量場,記錄著萬物自誕生以來的 一切行為、思想與情感 。 19世紀末,神智學協會創辦人布拉瓦茨基(Helena Blavatsky)首次將這個概念帶入西方世界。她聲稱, 所有人的靈魂都有一份對應的紀錄,存在於一個「宇宙圖書館」中,可以被特定心靈狀態下的「閱讀者」存取。 而奧地利哲學家魯道夫·史代納則進一步補充:「這些紀錄不是用文字書寫,而是以感覺、圖像、能量的形式存在。能讀取的人,不是用眼睛,而是用意識。」 有趣的是,這一概念與許多文化傳統中的「生命之書」有驚人的相似之處: 《聖經》中提到的「生命冊」,記載了所有人的命運; 猶太教卡巴拉中的「光明之書」; 埃及死者之書中,死後靈魂將面對自身行為的審判。 阿卡西紀錄,正像是一個 跨文化、跨維度的宇宙硬碟 ,不僅記錄過去,甚至還包含潛在的未來。 ❓那麼問題來了:如果未來已被寫下,那我們現在的選擇,還算是真正的自由意志嗎?